禹余粮
《神农本草经》
【原文】
味甘,寒。 主咳逆寒热,烦满(《御览》有痢字),下赤白,血闭,症瘕,大热。炼饵服之,不饥,轻身延年。生池泽及山岛中。
【考据】
1.《名医》曰:一名白余粮,生东海及池泽中。 2.案《范子计然》云:禹余粮出河东;《列仙传》云:赤斧,上华山取禹余粮;《博物志》云:世传昔禹治水,弃其所余食于江中,而为药也,按此出神农经,则禹非夏禹之禹,或本名白余粮,《名医》等移其名耳。
【今译】
味甘,性寒。 主治咳嗽气逆,寒热性疾病,烦躁,郁闷,痢疾,赤白带下,经闭,症瘕,身体高热。烧炼后服用,能使人减少饥饿之感,身体轻盈,延年益寿。该物生长在池泽及山岛之中。
中国药典(2020)
禹余粮
本品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,主含碱式氧化铁〔FeO(OH)〕。采挖后,除去杂石。
【性状】
本品为块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,长5~10cm,厚1~3cm。表面红棕色、灰棕色或浅棕色,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。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,各层硬度不同,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。体重,质硬。气微,味淡,嚼之无砂粒感。
【鉴别】
取本品粉末0.1g,加盐酸2ml,振摇,滤过,滤液显铁盐(通则0301)的鉴别反应。
饮片
【炮制】
禹余粮 除去杂石,洗净泥土,干燥,即得。
煅禹余粮 取净禹余粮,砸成碎块,照煅淬法(通则0213)煅至红透。
每100kg禹余粮,用醋30kg。
【性状】
本品为不规则碎块或粉末。块状者表面黄棕色、红棕色至黑褐色,粗糙,无光泽。断面红褐色、棕褐色至黑褐色,凹凸不平,体重,质脆。粉末状者呈黄棕色至棕褐色。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
甘、涩,微寒。归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
涩肠止泻,收敛止血。用于久泻久痢,大便出血,崩漏带下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
9~15g,先煎;或入丸散。
【注意】
孕妇慎用。
【贮藏】
置干燥处。
云生成
说明
以下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自动生成
本文由AI辅助创作,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。
全文概述
本文介绍了禹余粮,《神农本草经》载其味甘性寒,主要治疗咳嗽逆冷、寒热病、心烦意乱、腹痛腹泻(包括痢疾)、带下过多、月经不调(经闭)、肿瘤(症瘕)、高热等症状。经过提炼后服用可以缓解饥饿感、减轻体重、延长寿命,并指出其生长环境为池泽和山岛中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以外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扩展了禹余粮的产地和采集背景,如《名医别录》称其一名为“白余粮”,并记录了其在不同地区的采集情况。现代研究将其归属于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,含有碱式氧化铁。禹余粮的炮制方法包括去除杂质、清洗、干燥以及煅制,以增强其药效。其药用部位为块状集合体,表面多为红棕色或灰棕色,断面呈现深色与浅色相间的层纹。药理作用方面,禹余粮具有涩肠止泻、收敛止血的功效,适用于久泻、久痢、大便出血等症状,但孕妇应谨慎使用。最后,强调了存储时应放置于干燥环境中。
关键要点
- 禹余粮是一种中药材,味甘、性寒,主要治疗咳嗽、寒热性疾病、痢疾等症状。
- 禹余粮可以烧炼后服用,能够减轻饥饿感、使身体轻盈,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。
- 禹余粮生长在池泽和山岛中,是一种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。
- 禹余粮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氧化铁,可通过去除杂质和烧炼等方式进行加工。
- 孕妇应慎用禹余粮,保存时需放置在干燥处。
文档速读
中药禹余粮的功效和应用
这一章节介绍了禹余粮这种中药材的来源、性味、功效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。禹余粮是一种生长在池泽及山岛中的植物,具有味甘、性寒的特点,可以治疗咳嗽气逆、寒热性疾病、痢疾、赤白带下等症状,并且可以减轻饥饿感、延缓衰老。禹余粮可以通过烧炼后服用或者制作成饮片等方式进行使用,但是孕妇需要慎用。此外,禹余粮还可以作为一种矿物质药物来使用,主要成分是碱式氧化铁。